月度归档:2022年08月

古法丧礼”初终”包括哪些内容?

丧礼的规范文本《仪礼》和《礼记》没有”初终”的提法,南宋朱熹作《朱子家礼》,明确将”初终”作为丧礼的第一道程序。明清时期,《仪礼》《朱子家礼》是官方给定的礼仪操作的规范文本,我们现在保留在民间的丧事习俗和丧事要求,大体来源于明清时期。

我们依照《朱子家礼–丧礼》的规定,分析一下”初终”阶段丧事活动的基本程序、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,供大家参酌与评述。

1、”初终”的基本意义

“初终”的基本意义是人即将要死或人刚死,丧事操作的基本要求就是确认死亡和安顿逝者。所以,”初终”是一个丧事操作的时间期间,从人快要不行了开始,到停尸正位结束。

由于人的自然死亡有一个过程,人从咽气到停殡治丧也有一个过程,所以,丧事活动或者说丧礼有一个起点选择问题。理论上讲,应当以逝者咽气为丧事活动启动的标志,也就是说,丧礼应当以人死为起点。但古法”初终”是一个大范围,反映人从濒临死亡到确认死亡这一时段的事项,并不是从人咽气开始的。《朱子家礼–丧礼》有:”疾病迁居正寝,内外安静,以俟气绝。”所以,古法丧礼是将快要死的人放到特定的屋室和床上等死,丧事的起点选择在人死之前,即人快要死的时候。

古代社会条件的下,人与自然关系较为密切,吃五谷杂粮,喝河沟塘水,有病也是草药,所以人的自然死亡和病亡大都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,不像现在来得快。现实生活中,科技较为发达,医疗水平也较高,人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也越来越进步,确认死亡相对古代要容易得多。所以,现实生活中,一般等人咽气之后,丧事操办开始,与古法丧事选择的起点是有些其区别的。

2、”初终”阶段的主要事项

古法丧礼关于”初终”阶段的事情很多,具体包括:一是适寝;二是属纩;三是哀哭;四是移床;五是去死衣;六是殓衾;七是帷堂。我们大体分析一下。

适寝就是将病危之人移至正寝或正室停放。属纩就是用新丝新絮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,所谓”属纩以俟绝气”。验明已经断气,诸子及兄弟、亲戚、侍者皆哭。移床就是将逝者移放至停尸床上停尸。去死衣就是将逝者咽气前穿的衣服脱掉,为沐浴做准备。殓衾就是用一条被子将逝者盖上。帷堂就是将停尸的地方用围屏或布帷遮起来。

(1)适寝和移床

古法条件下,由于送终为行孝之大端,因此一般情况下,逝者有病快要不行了的时候,逝者的儿女、兄弟、亲戚等都在身边,一旦逝者情况有变,即可将逝者移至规定的正寝待丧。待丧期间又有”属纩”习俗。但古法丧礼以”士”为规范对象,一般庶民百姓家庭,由于受居住条件等限制,很难实施”适寝”和”属纩”的要求。所以《仪礼》要求死于正寝,《礼记》解释迁尸于床。不管死在哪里,最终都要在规定的地方和规定的床上停尸。总之一句话,古法要求移床待丧,人已咽气不需移床的,迁尸待丧。

现时社会条件下,对老人的看护没有古法那么隆重和讲究,加上子女生活节奏较快、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,逝者咽气时儿女不在或不全在老人身边的情况时有发生。由于住房条件不断改善,起居环境也越来越好,子女长大独立成家等情况,老人咽气一般都不在停殡之位。所以,现行丧事活动有移尸正位习俗,即在哪家停殡?在什么地方停殡?是个问题或事项,不管这个问题或事项是在逝者生前确定还是逝后确定,都应当在逝者咽气之后实施。所以,现时丧俗一般不提倡在无丧时待丧,而应当在有丧后移尸,即人死前不动床,死后移床迁尸。

古法丧事主家是一个大家庭,家庭是有家主的,即有继承人的,所以,不存在停尸家庭选择的问题。现时社会条件下,子女长大成人后都各自成家立业,农村有,城里也有,父母过世,在哪家停尸,丧事如何操办,是要大家讨论商议决定的。古今社会条件不同,所以丧事操作方面也会有差异。

(2)去衣和衾殓

逝者咽气后,古法要求要将逝者死时的衣服脱下,并用一条被子将尸体盖上。古法人死后即要沐浴,所以要去衣衾殓。现时生活中,沐浴被简化为洗沐,即简单擦洗,所以,对逝者去不去死衣都是可以的。

按礼,男女授受不亲,死时亦然,所以古法规定”男子不绝於妇人之手,妇人不绝於男子之手。”主要是从丧事活动对逝者的近身操作方面来说的。 现时社会条件下,性别差异应当讲究,父亲去世,儿子上前;母亲去世,媳妇、女儿上前。没有条件讲究或者特定情况下无法讲究的,可以权变。

(3)既绝与哀哭

古法要求,验明逝者已经断气,诸子及兄弟、亲戚、侍者皆哭。《朱子家礼》有:”既绝乃哭。”

丧事哀哭是有时间节点的。该哭的时候必须哭,不该哭的时候不能乱哭。具体什么时候该哭,什么时候不该哭,丧礼是有明确规定的。确定逝者已经死亡,此时应当哀哭。

“初终”作为丧事活动的第一道程序,其中的迁尸正寝和既绝乃哭是基本内容,后世沿袭古法也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。

(4)楔齿和缀足

人既死,古法还有”楔齿”和”缀足”的要求,《仪礼-士丧礼》规定:”楔齿用角柶,缀足用燕几。”角柶(读sì),一种状似车轭的小型角器,用角柶插入逝者上下齿之间,把口撑开,叫做楔齿;燕几,一种小型木几,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,叫做缀足。”楔齿”是为了之后的”饭含”做准备,由于停尸时间一长口角定型不容易弄开,所以要事先”楔齿”,即郑玄注《仪礼-士丧礼》所谓”为将含,恐其口闭急也”。”缀足”是为了固定逝者身体,防止腿脚张开变形等,为之后的着履做准备,即郑玄注《仪礼-士丧礼》所谓”缀犹拘也,为将屦,恐其辟戾也。”

《朱子家礼》没有将”楔齿”和”缀足”作为丧礼要求,原因应该是停尸时间的变化所致。停尸时间太长,尸身容易变形,所以要提前进行必要的处理。先秦丧礼,停尸时间较长,《礼记-问丧》有:”三日而后殓者,俟其生也;三日而不生,亦不生矣。孝子之心,亦益衰矣。”把停尸三天入殓视为尽孝的表现。《朱子家礼》设定的一般丧事操作程序,时间要求相对较为紧急,人死后,停尸去衣,接着就是沐浴、饭含,次日早晨小殓,再次日早晨大殓,停尸时间短,自然没有”楔齿”和”缀足”的必要了。

现时生活中,不需要”楔齿”和”缀足”。

(5)帷堂

“初终”应当帷堂。《仪礼-士丧礼》曰:”帷堂。”唐贾公彦疏:”以其未袭,敛必帷之者,鬼神尚幽闇故也。”意思是说,由于逝者去死衣后不穿衣服,殓时需要帷之。至于鬼神喜欢幽暗之所,则是贾氏一种发挥性质的解释。

古法的帷堂是很重要的,即用布幕将逝者停尸的周围围护起来,没有特定情况和规定要求不能见逝者。《仪礼-士丧礼》有:”君使入吊,撤帷。””君使入禭,撤帷。”国君派人来吊唁、赠送衣物等,总是要看看逝者,所以要撤帷。

《朱子家礼》没有提到帷堂,但实际丧事活动中有”丧幛”和”围屏”,意思差不多,但有些变化。现实生活中,在农村在城镇,帷堂基本没了。

古人死后入殓,为何要放进棺材?

“世间事,除了生死,哪一件事不是闲事?”这是仓央嘉措诗歌中的一句,表现出了古人的生死观其一就是“生死等同,”生和死都是世间头等大事,所以有了“事死如事生”的丧葬观念,又从这丧葬观念中进一步出现了繁琐的丧葬礼仪,不过很多人都不明白:为什么会有棺材?为什么棺材盖要钉钉子?

起初是没有棺材的,人类把亲人的尸体直接露天放在荒郊野岭,然后就不管了,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认知的提升,宗教的出现,情感的丰富,大家渐渐觉得就这样把尸体放在外面是不妥当的,一方面是对亲人的不尊重,另一方面是他们认为人死后要上天,不算完全死去,于是就开始给尸体铺上鲜花野草树枝,进行一番祈祷、祭祀。

然而大家都知道尸体就这么放着,数小时之后肠道内的有机物分离,会产生很多腐败气体,以至于散发恶臭,随后又会发生尸绿、巨人观,最后化为一堆枯骨,这期间会有很多细菌反复横跳,经过虫类、土壤传播到动植物身上,随后传播到人体身上,给人类带去很多难以解决的疾病和灾难。

就像古代瘟疫一般都爆发在战争之后,战争越频繁、瘟疫也就越多,持续时间长达362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,因为连绵不断的战争一共爆发过76次大规模瘟疫,那时候是天花、霍乱、鼠疫交替出现,往往一个县的人死一半才会结束,以至于明明投入战争的人数不多,但最终因为战争而死的人却还是居高不下。

久而久之人类就自然明白尸体会给活着的人带去死亡,当然那时候他们还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现象,单纯认为频繁的攻讦使很多人不幸身亡因此怨恨,上天后也不愿意放过大家,要降下惩罚,所以对尸体产生了恐惧,在对待尸体上更加慎重和谨慎,反应到现实上就是将尸体装在“箱子”中埋起来,彻底远离人类的居所。

至于为什么把它叫“棺材”,民间是这样流传的:庞涓嫉恨孙膑,将其关起来之后废掉了双腿,孙膑因为憎恨他,想方设法笼络了一位齐国使者,对方为了顺利将他带出去,就将他藏在了作为床一部分的睡柜中运到了齐国,此后运送人体这件事就成了“出殡”,加上孙膑顺利在齐国站稳脚跟,就有了“棺材”,意喻升官发财。

当然这个故事听听就好,真正的答案还要从字本身上取得,可以看到“棺”拆开后是“木”和“官”,“木”旨在说明箱子是木头造的,“官”上是“宀”,这个部首有房子的意思,“官”又有器官的意思,还取“关”的发音,商朝甲骨文的“官”字长得还很像棺材头、尾部分的一面,就有用木头造的房子将尸体关起来的意思,而“材”就是“木材”。

但仅仅只是关起来,古人是觉得不够的,除了为了防止细菌逸散外,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,古代对于“针”“钉子”这一类的尖锐物体,正常使用下可能不觉得异样,但常常有种“怖而远之”的情感,因为他们赋予了这些东西“辟邪”的意义,所以为了避免诈尸、死而复生等灵异事件,他们还得钉上钉子才能放心。

这一类钉子就被称为“镇魂钉”,又称“子孙钉”,一般是7根,用铜或者是铁制作而成,发展到后来几乎完全忘记了防止细菌出来伤人的科学意义,就一味想着钉钉子能让祖先保佑自己,震慑鬼魂,所以钉的钉子一般都是在棺盖和棺邦之间,其他的部位绝对不允许用钉子,还得用榫卯结构,以至于盗墓贼盗棺通常不是撬开,而是砸开。

在广东客家地区,还有用先祖棺材上的钉子打成手镯或戒指,用以给生人辟邪的传统,当然现在就没有那么多说法了,就按照千篇一律流传下来的礼仪走,除了心虚的基本不会管那么多,钉上钉子就一回事了,这种敷衍有人说是丧葬文化的没落,但更多是科学战胜莫须有的迷信的体现,是种进步。

总而言之棺材出现的原因,是人类对于自然生活的一种经验总结,大家也会发现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有棺材,古埃及、古希腊也有,尽管地区之间丧葬习俗不一样,但如今“棺材”却成为全世界一个普遍存在的物件,除个别不使用土葬的地区,它几乎和电视机、冰箱等家具一样共通,就连钉钉子的情况都如出一辙。

民间丧葬习俗

杞县民族成分以汉族居多,约占总人口的99.24%,长期以来,汉族群众以土葬为唯一安葬形式,公职人员和农村党员干部大都实行火葬。在入殓、祭奠、殡葬等环节俗礼颇多,并常伴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。一里不同俗,十里改规矩,在有的乡镇,即使是同村,东头、西头、前街、后街,其礼节也不尽相同。一般都要请执事,具体负责操办、协调丧葬期间的大小事情,事后主人设宴相请,以表谢意。丧事操办主要程序如下:

搬铺。在亲人临终之时,由卧房移至正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,称为搬铺。男移正庭右侧,女移左侧。俗礼认为,正庭是家中最好的地方,死者在此能死得安定。家有长辈,则不移正庭而移侧屋。

烧倒头纸。亲人死亡后,首先为之穿戴寿衣,口中放一枚铜钱(俗称噙口钱),脚边供脚尾饭。两只脚要用麻绳绑在一起(俗称绊脚索),以防游尸。并置长明灯,点燃香烛,以照其行路。之后家人、亲友开始放鞭炮烧纸,哀悼痛哭,俗称烧倒头纸。死者晚辈将白布缝在鞋上.并穿戴用白布制成的孝衣、孝帽、头巾(有的是戴孝章)。死者儿子、儿媳用麻绳系腰,叫作破孝,无论见了长辈或晚辈均要磕头(俗称谢孝)。同时组织人员向亲友报丧,搭设灵棚(内置死者像片、祭典台等)。晚辈中男子跪于灵棚两侧,向来宾行跪拜礼,谓之孝子。

入殓。分小殓和大殓。小殓是指为死者穿戴寿衣,多是趁死者弥留之际将寿衣穿好。民俗认为,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,是光着身子走了。寿衣布料大多足棉布,忌用缎子(与”断子”谐音);寿鞋为布鞋,最好有莲花图案,表示脚登莲台,以成正果。大殓是指将死者遗体放入棺木。大殓时,死者的至亲均要守在棺旁。生死诀别的意义十分明显。妇女去世后还须有娘家人在场验棺,以免发生礼仪纠纷。大殓还有开光、挽发等仪俗,即死者长子为其拭面,全体孝子瞻仰遗容,作最后诀别。

入硷后,将”打鸣鸡”(一种用白布缝制的枕头,形似公鸡,两端缝上红布作鸡冠、鸡尾,内装棉絮、麦糠等填充物,俗称打呜鸡)枕在死者头下,为其啼晓;将打狗饼(一种用面掺人头发做成的小饼,俗称打狗饼)用毛巾包好后塞在死者手里,以防去冥府的路上行至恶狗村时被恶狗追咬。有的还让死者手里一手握金,一手握银,意在供其食用及路费或送给拦路鬼。同时。要让死者铺金盖银,脚凳金砖。金银通常都是代用品。棺材盖要留有缝隙,不能盖严,等出殡时再钉扣盖死。

守灵。也称护灵。小殓后,死者儿女、孙子、儿媳、孙媳守在灵床边,是守灵的开始。尸体入棺后,按辈分及年龄大小守灵、守孝,一般男在左边,女在右边,直至出殡,守灵才算结束。

报丧。由邻居或忙客(丧葬期间前来帮忙者)向死者亲戚报告死讯、丧期、葬期,以便亲友赶在大殓前来吊丧。有的是由孝子身穿孝衣亲自前往报丧,以示对亲人去世的重视。报丧忌走错门户,否则要按规矩拿鞭炮等物为别人大祭宅院,以驱晦气。

成服。即穿孝、戴孝,其中很有讲究。根据服丧者所着丧服的不同,可知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,如子女披麻戴孝,孙子、孙女孝帽上有块红布,外孙、外孙女则钉块蓝布。

吊唁。其仪式较为隆重,是丧葬礼俗的重要内容。根据与死者关系远近亲疏的不同,吊唁的礼数、方式各有区别。出嫁女要一路哭来,关系比较近的亲戚虽不像子女一样,但也要表现得比较哀切。亲友前来吊唁,孝子、至亲都要跪拜迎接,并伴有鼓乐仪仗。吊唁者携带礼品、礼金、花圈、挽联、挽幛等物品。

送路。也称路祭,即护送死者前往西天,祈愿死者一路走好。送路时,将扎好的社火,如轿子(内放死者牌位)、车、马等,抬至村头通往墓地的主要路口(或十字路口),亲戚、朋友前来烧纸祭奠。在时间安排上,有的是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进行,有的是在出殡前,各乡镇因风俗差异而不尽相同。

安葬。是丧葬的最后礼仪,日期多选择在人亡后第三天。安葬日一般要扎社火,请外棚(唢呐班),儿女和晚辈要穿重孝、行大礼为死者送葬。扎社火就是用高粱秸秆、彩纸等扎制成牌坊、童男、童女、金111、银山、摇钱树、洋马、电视机、轿车等祭品;出殡时请唢呐班或戏班吹吹打打进行演奏,以烘托气氛,也用于迎接较为尊贵的客人。

来宾被迎至灵棚下,依次摆卜供品(一般为20或25个馒头,5个或10个内盛点心的供碗),然后烧纸,燃放鞭炮,向死者行叩头礼(一般磕四个头,有的行九拜礼或二十四拜之大礼),以祭奠亡灵。女客要哭到灵棺前。称作哭灵。之后,主家对来客散孝,按辈分和亲疏分等级破孝(一般用白色棉布)。侄儿辈为最高等级,多为全孝衣,裹头、束腰。一般客人为一顶孝帽或一片孝布。

出殡前,长子打幡在前,次子抱灵牌紧随其后,其他男女孝子及近亲跟灵到墓地。根氢条件,多用牲畜拉灵或人力抬灵,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用三轮或四轮农用车送到墓地。幡,即招魂幡,是一种在木棍或高粱杆上缠上纸条、纸花等饰品制成的社火。

坟地谓阴宅,一般要请人看风水,按位下葬。多以西南或东南为坟向,立下祖坟。以挟子抱孙为序,子辈在祖坟左侧,孙辈在祖坟右侧,均以两步五尺为一穴。出五服者可另起坟茔,另立祖坟。夫妇同穴者,子辈男右女左,孙辈男左女右。如父母有一方已亡的,打开坟墓前还须经娘家人许可,并在场验看。

出殡时,三子要摔老盆(或瓦块)。之后,将棺木置于灵架(车)上(不足40岁的年轻人死后不用灵架),晚辈披麻戴孝将灵柩护送至墓地。途中每走几十米跪下磕一次头,并撒纸钱。到达墓地、选好方位后,将棺木放入墓坑内,亲友共同向死者行祭拜礼(磕4个头),将葬礼推向高潮。填土前,在棺木上撒放少许小麦、高粱等谷物,然后开始封土。封土高度一般为一米左右,并将招魂幡、安葬棍置于墓穴中。招魂幡多用新柳枝制成,立于墓前,成活后为招魂标志。墓穴封成后,由死者长子之妻在坟墓四周取四把土,然后头也不回地返回家中,并将土置于门后,以福佑子孙。

葬礼结束后按原路返回,有近道不可绕之。下葬当天,主人备饭,主要是馒头,谓之泪蜡馍、奔丧饭。安葬后第三日,子女到坟地进行祭奠(俗称”服三”),并到死者亲朋家中谢孝,主要是女方娘家。此后,在殡后的第七日、第五个七日(俗称”五七”)、百天及一周年、二周年等日期,均要进行祭奠。如果第七日正好与农历中的”七”相对(叫忌七,或日”犯七”),儿女则要到坟前插7面小旗。三年内子女穿白鞋,春节家中不贴红春联(俗称”服孝”)。到第三年和第十年,儿女一般要通知亲友共同致祭,并请唢呐班或歌舞团进行演奏,举行比较隆重的纪念仪式,大摆宴席。十年过后,一般就不再祭祀了。

家族较大或有身份的人家办丧事要复杂一些,比如请阴阳先生占卜吉期,选墓地、占穴位等。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,开始提倡火葬,礼仪从简,大操大办之风有所收敛。许多人改扎社火为献花圈,并附上有哀悼纪念意义的挽联,既节俭,又意蕴深长。每逢节气,上坟祭奠也改烧纸为献花、栽树,作长久深情的纪念。由于土葬之俗由来已久,因此在全县广大农村还不能得到彻底遏制。

和死人打交道,深受社会歧视

经常和死人共处一室,处理腐烂的尸体残骸,身上总有难闻的恶臭。如果你对入殓师留有不太好的印象,不妨看完这篇文章,或许你的看法会有所改观。

入殓师,是做什么的?
入殓师,又名遗体整容师,主要负责为举行葬礼前的死者整理仪容,进行纳棺仪式。

很多人认为入殓师只要随意将尸体装入棺材就行了。但其实,这个职位具有一定的职责要求,其中涵盖了对尸体的清洁、修复、穿衣、入棺等服务。在整个仪式中,入殓师的礼仪还要尽可能符合家属要求或当地习俗。

排除不同国家、宗教和民族的习惯差异后,全球入殓师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6个步骤。

  1. 消毒尸体,清理秽物,必要时对尸体进行修复工作。

对大部分入殓师来说,这个首要任务是整个工作过程中最为难熬的部分。

他们需要去除死者的衣物,对整个尸体进行消毒。然而,即使隔着口罩,入殓师也可能闻到尸体腐烂的味道,并且,这种臭味还容易沾染到他们的身上,久久难以散去。有的死者或许还会出现排泄物流出的情况,而这也需要入殓师将其清理干净。

在这行业中,忍受尸臭味,清理排泄物已经算是比较好解决的问题了。更令人恐惧的是,对于在车祸、意外事故中血肉模糊、受损严重的尸体,入殓师还要尽可能地进行修复。比如,去除严重腐坏的身体组织,使用雕塑泥、硅胶等材料对尸体缺损部位进行缝合、充填,尽可能将死者的身体修补到完整的状态。

  1. 洗净尸体(净身)

在进行基本的消毒、修复工作后,入殓师就需要将死者的身体清洗干净,这一步骤也就是业内行话中的“净身”。入殓师会像洗澡一样,使用沐浴用品仔细清洗死者的身体,让死者干干净净地离开人世。

  1. 为死者换上干净的衣物。
  2. 进一步整理尸体仪容,根据家属要求给死者化妆

到了这个步骤时,入殓师会根据死者的身体状况,对他们的仪容进行进一步整理,比如修剪指甲,刮掉杂乱的胡须等等。

由于人在死亡后,会出现面色惨白的情况。所以,入殓师还会根据死者家属的要求,为死者化上自然、显气色的妆容。

  1. 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。
  2. 将尸体装入棺材

在看完入殓师复杂繁琐的工作内容后,你或许可以体会到这份职位的艰难。

一般来说,入殓师每进行一次入殓工作,就要付出数小时乃至数天的时间。在整个过程中,还要时刻照顾死者家属的情绪。很多入殓师在完成一次工作后,身上的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沾湿。

而与其它工作不同的是,入殓师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。由于死亡是难以预料的,这就使得大部分入殓师需要24小时待命,随时准备工作。

入殓师,是暴利行业?
有些人认为,入殓师虽然累,但是赚的也多。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,入殓师确实属于供过于求的岗位。毕竟,死亡是难以避免的,但入殓师却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。

但如果说入殓师是暴利行业,我觉得这还是言过其实了。就拿我国来说,在一二线大城市,入殓师的月收入在1万人民币左右,也就比普通工薪阶层略高点。而在相对落后的小城镇,入殓师的工资则更低,差不多也就达到了几千元的标准。

事多钱不多,已经是入殓师的行业潜规则了!

入殓师的压力和烦恼
对大部分入殓师来说,难以承受的并不是工作压力,而是社会和家人的偏见。

在传统的刻板印象中,入殓师属于“不吉利”、“下九流”的职业。因此很多入殓师的交际圈子极窄。很少人愿意主动接触、结交入殓师,而入殓师原来的亲友,也会因为他们特殊的职业而疏远他们。更悲哀的是,有的入殓师甚至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,因为工作关系,而和亲密的家人渐行渐远。

入殓师的工作收获
虽然工作劳累,还经常受到歧视。但对入殓师而言,这份沉重的职业并非是一无所获。

在他们看来,让死者体面、有尊严地离去,便是自己职业最大的意义。

而在靠近死亡的同时,他们也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。不论一个人生前是荣耀还狼狈,死后入葬的方式都大同小异。

很多入殓师表示,死亡并不是彻底的告别。他们习惯将死者称为往生者,认为逝者只是前往另一个世界生活。

其中的意思就是,即使我们无法再接触到去世的亲友,但我们依然有很多方式怀念他们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我们所珍爱的逝者,并没有在葬礼过后消失,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在陪伴我们。

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的经典台词: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,被遗忘才是

正是和死亡亲密接触过,入殓师才更懂得生的可贵,更能明白在有生之年珍惜身边的家人。

我们能为入殓师做些什么?
对入殓师而言,他们最需要的莫过于消除社会上的偏见。

然而,他们也不希望“入殓师”这个职位被奉为伟大的“圣职”。对入殓师而言,这个职位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。与其给他们太多的褒奖,不如用平常心尊重这一行业。